牙周病與早產(37週前),低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產科預後差,妊娠流產,晚期流產和先兆子癇有關,尤其是在那些無法獲得牙科護理的人群中。據報導,沒有牙周病的婦女早產率為11.2%,而患有中度至重度疾病的婦女為28.6%(Offenbacher,2006年)。同樣,植牙的進展也與早產風險較高有關(同一作者為6.4%vs. 1.8%)。大多數研究證實了這些發現,儘管有些未能表明這種關聯。
您如何解釋這種牙周病與產科預後不良之間的聯繫?
一種解釋是口腔中的細菌或感染進入血液,最終到達胎盤膜,引起炎症和損害,導致先兆子癇或分娩。結果背後的其他解釋是,在牙周病中鑑定出的特定細菌和毒素(牙垢螺旋體,直彎彎曲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等)導致了母體血液中“炎性因子”或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8(IL-8)和IL-1B),正是這些因素增加了刺激子宮收縮的物質,例如前列腺素(PGE-2),從而引起引產。支持這一理論的發現是,發現來自孕婦母親的血液對口腔中發現的某些細菌的抗體(反應性物質)增加,還發現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較高。在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的羊水和胎兒臍帶血樣本中也發現了這些相同的升高的抗體。研究表明,通過斑塊控制,洗牙和每日抗菌沖洗來治療植牙,可降低早產風險。但是,一些研究並不一致。
牙周病與生活中的其他疾病有何關係?
懷孕後,與普通人群相比,長期暴露於口腔細菌的這些炎性血液物質可能導致生命後期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三到四倍。據信該機制是由於細菌,毒素和血小板粘附在一起,植牙導致形成血凝塊的循環炎症因子所致。暴露於這些炎症因素的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也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與這些炎性介質有關的其他疾病包括成年時的克羅恩氏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病。